汇丰宣布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全球首笔贸易融资。
继今年3月汇丰银行宣布即将进行实时交易的区块链测试之后,近日终于迈出关键一步。
5月14日,汇丰宣布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全球首笔贸易融资。该行与荷兰国际合作,通过R3的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成功为食品和农业巨头嘉吉集团(Cargill)的一笔从阿根廷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大豆货物交易提供了信用证。
汇丰这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贸易结算中,不仅实现了无纸化,且大大缩短交易时间,将是银行提高效率、减少数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融资失误的重大举措。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其将对9万亿美元规模的贸易金融行业构成巨大冲击。
全球各银行、金融机构加速区块链落地
事实上,这并非银行在“区块链+贸易融资”的首次尝试。2016年9月,英国巴克莱银行率先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全球首笔出口贸易结算交易。该笔贸易金额为10万美元,出口商品是爱来兰农场出产的芝士和黄油,进口商则是位于离岸群岛塞舌尔的贸易商Seychelles Trading Company。借助区块链技术提供的记账和交易处理系统,这次结算仅用了不到4小时。
不过,这次巴克莱实质上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信用证下的电子交单,而开证、审单、融资、提货等与传统流程一致,相较而言汇丰瞄准的则是贸易融资的更大市场。
除上述两家银行外,全球各金融机构也都陆续开始了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的建设,以及进行相关业务的落地和扩展:
去年10月,IBM与多个国家的银行机构合作开发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Batavia,帮助银行及其客户将目前手动的纸质贸易融资流程自动化。
今年2月,R3与贸易融资技术供应商 TradeIX 及一些主要银行公开表示,其合作开发的 Marco Polo 贸易融资平台已经进入试点阶段。
今年3月,9家马来西亚银行则联合宣布,正利用区块链技术研发贸易融资应用程序。
.另据雷锋网了解,国内某上市银行目前与海外合作伙伴在基于区块链的贸易融资同业交易平台上取得了不错的应用,预计近期将会公布。
虽然区块链诞生时日不短,但直至近两年才因为炒币和ICO热潮为众人知晓。特别是近一年时间,一向谨慎的金融机构纷纷下马进场、陆续公布基于区块链技术在贸易融资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动向。
被区块链赋能的贸易融资,究竟拥有哪些应用潜能,以致于这些金融机构纷纷投身至此?一位拥有10余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行业人士告诉雷锋网AI金融评论,这与贸易融资行业特性有直接关联。
贸易融资领域痛点淤积
雷锋网了解到,贸易融资是银行对公业务的主要板块,是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
因其自偿性特点,每一笔贸易融资业务都必须严格核定各项业务凭据,做好客户的各项资信调查。如果是在货物贸易下,还需了解市场、运输、储存等情况。同时,贸易融资普遍存在单笔金额较小,而总笔数较多的特点。银行相关部门,如信用证、风控等在办理这些业务时,上至各种环节,往往都需要“人”来进行情报资料的收集、比对、盖章和审核。
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相当繁琐。通常一笔交易下来,往往需要花费7到10天的时间。特别是出口单据等都需要邮寄的方式在进出口双方的银行和客户之间进行传递。除了中途有丢件风险外,贸易单据造假也时有发生,处理时间上有时甚至长达1个月。整个过程,不仅时间成本高昂,而且也产生了极大的纸质化负累。
但是,如果将区块链这种具备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应用于贸易融资结算中,出口商、进口商、银行各方之间就能将以往需要纸质传递的单据,如出口单据等正本单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加密电子传递。这样一来,就能解决该行业原本存在的诸多问题。
贸易融资应用区块链堪称 “绝配”
过去,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融资主要以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信用证指的是银行根据进口方(买方)的请求,开给出口人(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责任的书面凭证。在信用证体系内,银行授权出口人在符合信用证所规定的条件下,以该行或指定的银行为付款人,开具不得超过规定金额的汇票,并按规定随附装运单据,按期在指定地点收取货款。
信用证业务流程
换个角度来理解,信用证体系相当于国际贸易中的“支付宝”,以第三方的方式来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而与“支付宝”不同的是,买家在开立信用证时并不一定需要向开证行支付全款,往往只需在开证行存入一定保证金即可,而开证行与承兑行、承兑行与卖家之间也是一种信用关系,即:
承兑行向卖家保证,如卖家提供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承兑行将按信用证规定进行支付、承兑或议付;
开证行向承兑行保证,在收到单据及索汇通知后会将款项偿付给承兑行;
买家向开证行保证,在获得卖家发货后的全套单据后保证向开证行付款。
也就是说,信用证的核心是“信用”,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尤其适合帮助买家、买家、银行之间建立信任。
更妙的一点是,区块链在许多传统业务中“无法保证数据源头造假”的痛点,在信用证交易中并不存在——信用证强调的是单单相符、单证相符,而单货不符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控制措施,更多的是通过验货证明、C/O、海关检查等强制方式来进行保障,银行在汇兑过程中是“对单不对货”,只要提供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且各单据间没有自相矛盾,买家就能拿到货款。
区块链与信用证结算存在的极大互补性,也正是区块链得以首先落地贸易融资等银行业务并得到爆发的原因。通过区块链的电子化处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纸质文件交易中存在的大多数痛点,提高单据流转速度和提升效率。拿这次汇丰完成的交易来说,在具体操作上,汇丰将买卖双方提供的信用证,存储在corda分布式账本中,只有有权访问系统的人才能看到这笔交易的各项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重要文件造假,从而解除各参与方的信任危机。
依据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的设立规则,其涵盖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管理等所有与贸易相关的流程,从发放信用证到提供交易文件,都完全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加密电子传递,并借助智能合约这一工具推进交易的快速执行,从而极大地简化流程,减少人力劳动所需的时间、提高效率。
区块链:贸易融资创新新出口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已经发展了许多产品,如对外贸易有出口打包贷款、福费廷、进口信用证等,内贸贸易融资产品则有国内信用证开证、买方押汇、国内证福费廷等等。而近年来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信用证使用比率逐步下降,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开始抬头。
在区块链成为当下热潮的环境下,随着各银行机构纷纷利用该技术发展与贸易融资的结合点。截至目前,信用证、国际保理、福费廷等已成为区块链在贸易融资领域得到最快进展的几大场景。
以福费廷为例,它是信用证结算的延伸:在福费廷业务中,由卖家把由买家承兑、银行担保的远期信用证以贴息的方式,无追索权地售予所在银行或金融公司,提前取得货款的一种业务。在此过程中,卖家在获得出口融资的同时也规避了远期收汇及汇率和风险;对买家来说,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获得远期信用证承兑的账期;对议付行来说,在开证行承诺承兑后,债务人也从买家转变为开证行,其承担的风险也从企业授信风险降低为银行同业授信风险。类似信用证结算,在引入区块链后,银行可以有效利用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来提升效率和控制风险。
相对于福费廷这种基于信用证的贸易融资方式,国际保理则更进一步:这一方式又被称为承购应收账款,指在以商业信用出口货物时(一般以D/A为付款方式),卖家交货后把应收账款的发票和装运单据转让给保理商,即可取得大部分应收贷款,而买家不付或逾期付款的责任由保理商承担。相对于之前一般卖家接受的D/P的付款方式,D/A的付款方式对买家更有利;而对卖家来说,由于有保理商承担第一付款责任,买家不付款的风险转移给了保理商,卖家可以将客户群体扩大到以D/A支付的客户并尽快回笼货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
从上述应用看,区块链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有效解决“信任”问题,在此之外,在一个有多个买家、买家、银行参与的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上,银行可以有效借鉴之前难以获得的交易记录进行授信参考,支持交易、融资、结算、存款、仓储、物流等海量信息的捕捉、系统分析和互动,提高单据流转的速度,增强贸易融资资产的流动性。甚至进一步,在区块链解决了国际贸易交易环节的信任问题后,当中涉及的资产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包装和交易,进一步扩展到供应链金融领域,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vs 隐私、成本
虽然如此,但仅就现阶段而言,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贸易融资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摆在最前方的当属以下两个:
区块链进行数据分发工作所包含的数据隐私问题;
金融机构在贸易融资环节采用区块链技术存在前期成本高昂问题;
首先从第一点来看,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信任、可编程的特性,一方面在解决贸易融资领域存在效率低、单据造假等痛点的同时,也因为其原本进行数据分发工作而存在数据隐私问题,成为参与方绕不开的难题。
如IT咨询与外包公司文思海辉项目总监彭自顺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当区块链网络内只有出口商A1、进口商Z1、开证行B1、通知行C1时,其数据在上述四者之间共享是各参与方都可接受的。但是,一旦一个或多个参与方同时扩展至多家时,即出口商(A1、A2、A3),进口商(Z1、Z2、Z3),开证行(B1、B2、B3),通知行(C1、C2、C3) ,此时出口商A1绝对不会允许将自已的商业数据以任何方式让A2、A3及其关联伙伴看到;同理,进口商、开证行、通知行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区块链技术在利用电子加密形式加速贸易交易的同时,也必须平衡好数据共享与隐私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第二点,也是各银行及金融机构落地区块链贸易融资应用面临的一大挑战之一。据前文提及的金融业从业人士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反映,虽然目前银行对简化流程的需求很大,但在新技术的革新下,现有的支付或结算方式并不会被马上替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银行本身承担着高成本的压力。
「拿银行的信用证和福费廷这两种产品来说,一般要金额比较大,银行才会考虑采用区块链这种新技术,这样银行节省的资金才能覆盖技术应用的成本。」她说,「如果对外贸易的信用证或保理只是小金额的单子,银行直接采用普通的技术系统来支持就可。」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前途漫漫,但区块链应用于贸易融资仍然是一件极具想象空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区块链的应用可能会是国际贸易在流通方式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创新。未来,随着各金融机构、企业纷纷投身至此,必将持续推动该领域新金融性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普及。
从目前各银行的进展来看,联盟链正在成为未来的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的最佳选择。可以预见,第一个推出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业务的银行先发优势并不大,现在的区块链更多的是扮演“赋能”和提高效率的角色,而在这一技术成熟、能为银行和进出口商广泛接受、并产生新的贸易融资产品出现的时候,才是这个市场真正爆发的时候,而届时在这个9万亿美元的贸易融资市场里,各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在第一波红利中能吃到多少,就各凭各家本事了。